找到相关内容297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中国妇女信仰佛教对其自身及对禅宗发展之意义

    就是三年。由此可见无尽藏比丘尼对其成佛之影响。而慧能又是禅宗之六祖,在禅宗历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。   《中国国教教史大略》一文记述了隋文帝受智仙尼教化的事例。指出隋代在立国不久在政治上统一了南北朝,统一...

    黄巧亮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63251582.html
  • 永怀导师忆因缘

    一宗一经一论一派而已!过去我即说过:“我觉得印顺长老是已达到能对佛法提出‘全面性’看法的人。……在佛法的学纲,佛学的系统上,对于信、解、行、证及教、理、行、果,或者对教义、教制、教史都同时具有博大且精深...

    释宏印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82151796.html
  • 以文化为根基 显佛门之辉光

    看来,除了办学宗旨、教育理念非常明确——「培养一批热爱祖国,具有相当佛教学识,并能密切联系信教群众的青年僧才」与「两爱(爱国爱教)」、「三懂(懂得佛教教理和教史、懂得法务活动、懂得寺院管理)」1——...

    夏金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24452309.html
  • 现代僧中素王——震华法师

    文献。重视教史编撰,成为中国佛教的一大优良传统。  在近现代佛教复兴运动中,中国佛教重史的传统得到发扬,涌现了一些成绩卓著的“史僧”,其中最令人感佩者是震华法师(1909-1947年)。法师俗名唐全心...

    陈 兵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281056505.html
  • 真禅法师永远活在我们心中

    贡献。他大力倡导的“两爱(爱国爱教)”、“三懂(懂得佛教教理和教史,懂得法务活动,懂得寺庙管理)”的教育理念,至今仍然指导着佛学院的发展。他不仅尽一切力量办好上海佛学院,而且还撰文呼吁佛教界积极重视青年...

    觉 醒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163259517.html
  • 二十世纪天台判教研究综述

    没有什么分歧;3.都注意到智蚒对南北朝时期所谓“南三北 七 ”十家判教的批判,从而视天台宗“五时八教”判释为中国佛教判教史上的集大成者和重大 发展;4.都...

    韩焕忠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401060828.html
  • 佛教来华刍议

    佛教来华刍议  释法成  佛教究竟是什么时候传人中国的呢?千百年来,这是一个众说纷纭,莫衷一是的问题。但在历史上较为广泛采用的一种说法是:东汉明帝永平十年(公元67年)传人说。当历史的车轮,滚动到今天,时人则又突然祭起“西汉哀帝元寿元年(公元前2年)传人说”的大旗,而否决“东汉明帝水平十年传人”说。一时间,华夏大地,纪念佛教传人中国二千年的活动,此起彼伏,热烈异常。对此,学习教史的笔者,欲借普陀...

    释法成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411160896.html
  • 太虚大师“人间佛教”思想的形成

    也就是说佛教的发展要适应时代潮流,而使其呈现本有的顽强生命力,从而更好地体现其“志在振兴佛教僧会,行在瑜伽菩萨戒本”的大愿。为此,大师根据中国佛教的教宗、教制、教史的演化、分析了佛门种种弊端的由来,撰成《...

    满霖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005262025.html
  • 太虚大师的入室弟子——尘空法师

    岁往沙市章华寺受比丘戒,次年回玉泉寺,时往宜昌地区各寺参学。1929年7月,考入由太虚大师创办的武昌佛学院,在大师的指导下,开始教理教史的学习。此后18年一直追随太虚大师,并深得大师的赏识。  1930年秋,由...

    周天裕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052762263.html
  • 重振宗风兴坠绪道场圆满鬓毛斑

    ,三懂(懂佛教佛理、教史,懂法务活动,包括修持、仪式、唱诵等,懂寺院管理)的教育,贯彻学修并重方针,加强管理,培养合格的佛教事业接班人。只有具备了“两爱”、 “三懂”,才称得上是合格的僧才。为了实现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532966964.html